第(1/3)页 转眼又是半年光景。 姜家那块地头,春麦早收入仓。 金浪归垛,剩下一地秸杆,也被鸡崽翻来覆去啄了个干净。 地翻过,又下了晚稻,如今已拔节齐行,田畦间一片嫩绿,风一过,层层泛起波光。 山脚那块果林药地,也没叫人失望。 果枝舒展,药藤缠绕。 尤其那几株于家果园移来的杏树、枣树,原就是半大不小的苗子,如今已窜得有人高。 瞧这长势,翻过年头,怕就得挂果招鸟。 鸡窝那厢也热闹。 半年前孵的两窝小鸡,毛脱了、翅开了,个个活蹦乱跳,长得规规整整。 几只长得快的,已然开始下蛋,正好接了笼里那几只老母鸡的活儿。 鸡生蛋,蛋又生鸡,日子也就这般,一圈圈地转,没个停。 大儿如今满了七岁,小的也奔六去了。 瞧着不显壮,可骨头架子结实,气力比村里同岁的娃娃多出一截。 偏生又皮实能跑,早成了塾馆孩子王。 若不是姜义勒得紧,隔三差五就得有婆子登门告状。 屋里那小闺女姜耀,也比寻常娃儿长得快些。 四个月便晓得翻身爬地,手脚并用地往前蹭,像只毛茸茸的小兽儿。 六个月时,已会扶着桌脚踉跄而立,站得东倒西歪,偏又爱笑,摔了也不哭。 如今才十月光景,已能撒开手站一小阵,颤巍巍地迈那蹒跚小步,神气得很。 嘴里咿呀学语,虽词不成句,但腔调里已带出些许认人分物的模样来。 也不知是女儿心思细,还是天生伶俐,叫人一逗,就眉眼弯弯,笑出两个小酒窝。 这当口,姜家两口子却暗地里较着劲。 每日里,只要得空,便你一句“爹”、我一声“娘”地往她耳边念。 先前两个小子,姜明先叫了“爹”,姜亮头一个却喊的是“娘”。 如今这第三个,两口子谁也不肯落下风。 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去,仿佛一切都朝着稳妥里走。 可姜义心头,也并非全然轻快。 旁的暂且不提,光是屋里那几张嘴,就越发地敞开了。 俗话说,半大小子,吃穷老子。 虽说家里两个小子,还未到“半大”的年纪。 可每日里一趟桩功练下来,那耗的可不是水气,是米饭。 一顿饭,两碗米起步,还得就菜,得配汤。 就连他与秀莲两个,如今身子也越炼越结实,精气神涨了,胃口也跟着提了两成。 光是吃些谷饭粗粮,姜义倒也不犯难。 十亩薄田,春夏秋三茬,也能养活一家老小。 不过是多操点心,少赚点银,日子还过得去。 可练武这桩事,耗得不止是力气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