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屋里那头传来脚步声,他也不再多劝,只悄悄把银子收回袖里。 闲话几句家常,日头已上三竿。 山路几十里,弯弯绕绕,再不动身,只怕赶不上集上通往县城的马车。 临别前,林教头又问了一遍: “你家大儿子真不去?” 话问得轻,眼神里却藏着几分惋惜。 这样少见的好苗子,不带走,总归可惜了些。 可人各有志,强留不得。 得了确切答复,也只点点头,不再多言。 一家子送到村口。 柳秀莲牵着姜亮,脚步慢得仿佛那路再长,也舍不得踏出一步。 姜义抱着小闺女,走在后头,默默地望着儿子背影,肩膀不宽,却挺得直。 路边有乡邻见着,不免停了脚步,打从心底羡慕得很,连声夸着: “姜家这对儿夫妻,真是教子有方。” “亮娃儿这前程,可是开了光的!” 说得热闹,仿佛已经瞧见他在县城里穿上官袍,腰间佩刀,一脸英气地从街上走过。 送到村口,山风轻晃,树影婆娑。 再往前,就是那条弯弯的山道,一眼望不到头。 林教头领着姜亮,渐行渐远,最终隐没在那山影重重之中。 柳秀莲眯了眼,像是风迷了,也像是忍着不让泪下来。 姜义悄悄伸手握住她的,手心微凉,指尖却紧了紧。 回头望了一眼家门,又望了一眼山道,终究还是转身往回走。 说到底,这一步,虽有不舍,却也迈得踏实。 亮儿不爱读书,性子野得很,偏又练得下一身苦功。 如今能进县尉司,既是他心里向往的,又是条正路,何尝不是天大的好命。 最要紧的是,这条路不花家里一文。 吃的、住的、药浴、肉食……样样管够。 这在山里,已是说梦都不敢想的事。 省下这一笔,正好腾出手来,好生打磨姜明、姜耀这两个的根基。 娃儿多了,不是每一个都能给到最好,但至少,不能让哪个落了下风。 姜义懂得舍与得。 一家人围炉吃饭是福,可儿子出息了,顶天立地站出去,也是福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