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姜义花了些时日,将自家那十亩地翻了一遍。 这头得了空,又一头扎进两界村的整地风潮里去。 两界村是夹在山沟里的村子。 哪家哪户,都有几亩年年踩、年年硬的板结荒土,打锄头下去都能蹦回手背来。 以往也有心改。 可动辄请牛请人、管水管饭的,折腾下来不说,地还不一定翻得松快。 算来算去,实在不划算。 这回倒好,姜义一个人顶了三五个,翻得比牛还快,村里哪家能不眼热。 姜义闲着也是闲着,身上那股子药劲儿憋着,躺着反倒难受。 况且左邻右舍都来登门,三句两句的,也不好撇脸推人。 有人给现钱,有人抱来膘肥的鸡鸭,还有熏得亮油的腊肉、山里采来的野参黄精。 更有那敞快的,搬来两坛埋了十年的陈酿。 姜义也不挑拣,更不问贵贱,照单全收下了。 两个月光景下来,收了不少好东西,全折成现钱,也能值个十两八两。 只是姜义心里明白,翻地这活儿虽好,三五年一回也就够了,到底不是个长久营生。 村里那几块地还没翻完,又有乡邻寻上门来。 一手牵着半大不小的崽儿,一手提着鸡鸭腊肉、药材点心,堆了满满一门槛,说是拜师礼。 姜家练桩习武、药浴打熬的事,从来也没藏着掖着,在村里不是秘密。 只不过以往都当是些强身健体的偏方,图个乐子看看便罢。 直到姜亮那小子被领去县里,听说在衙门里得了差事。 再眼见姜义锄头一抡,翻地如飞,那膂力摆在眼前,真真不是常人能比。 这才有人琢磨出了味儿。 原来这练武,不光是拳脚把式。 连这土里刨食的营生,也能比旁人硬气几分。 自然就有人动了心思,想着把自家娃儿送来姜家,讨个门路。 姜义站在门口,瞧着那一堆礼数,说不动心是假的。 只是心念一闪,又压了下去。 那门调息吐纳的呼吸法,还有改良过后的桩功,自家人练便也罢了,擅传出去,难免犯忌。 再者,也不想让姜明年纪轻轻,就陷进这些事里头。 便一一婉言谢了。 到后来上门的人愈发多,嘴也愈杂,挡不住那股子热乎劲儿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