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姜家屋里灶火照常烧着,鸡犬依旧,只是少了一个人影。 小儿姜亮,这回没归家。 只托了人,捎来一封信,连着些年节礼,一并送到屋前。 纸封一拆,墨迹犹新,笔锋不俗,话倒说得轻巧。 说是随武备校尉出了征,去讨伐发羌部一支偏军。 信中语气平平,只道那伙蛮夷不过残兵游勇,不足为虑。 不提军中铁血,也不说边塞风刀霜剑,倒像是随营踏春,略作磨砺。 姜义坐在屋里,一字一句看完那封信,眼皮不跳,嘴角也没动,目光却沉了几分。 这孩子过了十四,来岁满十五,确是到了入伍年岁。 只是来得太直太急,终归叫人有些放心不下。 信尾,还添了几行潦草字迹,似是写时心绪已乱。 言道若此番得了军功,便请爹娘早些张罗媒人,走一趟陇山县李家,将那门亲事定下。 这事,早在头年年节归家时,他便脸红耳赤地提过一回。 道是与李家那位姐姐,两厢早有情意。 只是心中自惭门第寒薄,没拿得出手的东西。 便想着先去军伍中闯出点名头,回来后风风光光地上门提亲。 这份志气,姜义倒是欣赏,没说不字。 柳秀莲看完信,轻轻放下纸笺,叹了口气,眉头便皱紧了几分。 也不知她这一声叹,是忧那边塞风雪,怕他冻伤了手脚; 还是怕他这般性子,心直如枪,撞得头破血流才知收敛。 姜义也只能在旁说些宽慰话:“小战役,练胆子罢了……他命硬,没事。” 可那点子挂心,终究藏不住,拢在眼里、系在心头。 蛮夷虽小,终归是杀场。 刀枪无眼,兵戈无情, 那孩子虽习过些拳脚功夫,可到底年纪尚轻,血气方刚,叫他在外识得进退,怕也是难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