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自那一日后,姜家后院便添了几分别样的景致。 每逢清晨薄雾初散,或是夕阳半沉时。 总能瞧见三窝羽色各异的灵鸡,在那三只老祖的带领下,齐齐整整立在高树枝头,对着天光吐纳。 一呼一吸间,风声猎猎,隐有雷音,倒也煞有其事。 姜义若得闲,便搬张竹椅坐在廊下,茶盏在手,慢悠悠地瞧着这等景象。 瞧得久了,心头也难免生出几分畅想。 眼下这群小东西虽还稚嫩,可若岁月添成,日后真个列成阵仗,扑天盖地而来,那该是何等场面? 至于自家修行,自然也未曾荒废。 每日雷打不动的纳气修行、炼化浊气不说。 闲暇时,便常往山林间转悠。 回来时,袖口或布囊里,总会多出些鸟雀鹰鸢。 隼、鸦、雀、鹰,不拘种类,纷纷被他撒养在山下那片果林药地中。 这些凡鸟俗禽,自比不得后院的灵鸡。 可胜在数目繁多,习性各异。 用来探探风声、传个讯息,却是再合适不过。 更何况,水滴亦能穿石。 年深月久之下,若以灵药喂养,再以心意引导,纵是寻常雀鸟,世代繁衍下去,血脉间也难保不会生出几分灵性来。 百年之后,千年之后,谁又敢说,这片林子里,不会飞出几只真正的灵禽来? 日子悠悠,不紧不慢地推着人走,一眨眼,竟又是半年光景。 院中石榴开过一茬,花谢果成,枝头挂下几枚青涩石榴。 后院的鸡鸣声,也比先前平白多了几分中气。 姜义手头那纸调禽古法,纸页早翻得起了毛边,上头记载的门道,他已捻熟了七八。 再去驱使后院那几只灵鸡,虽还算不得得心应手,却也能勉强应念而动,不似当初那般全然全无反应。 女儿女婿那边,肚子里依旧没个动静,但两门神通的修炼,却都算摸进了门槛。 一家子本就住得近,如今往来更加密切。 只要一闲下来,便聚在一块,围着石桌,各自把修炼时的心得拆开揉碎,说与彼此听。 家长里短少了几分,倒像一场场小小的道会。 在此般相互印证之下,便是资质较钝的姜义,也很快摸上了“壶天”与“土行”二法的门路。 真到亲手施展时,方知神通与小术之间,真个是天壤之别。 那“壶天”一法,比之昔日那门纳物小术,简直一个在地,一个在天。 袖中开辟出的虚空,不止方寸,而有半间屋子大小。 莫说寻常物件,便是一头牛塞进去,亦是绰绰有余。 更妙的是,不似先前那般,需得贴碰方可施法。 只要心念一动,数丈之内隔空取物,不闻不觉,端的神妙。 唯一美中不足,便是仍不能收活物,距离记忆中那“袖里乾坤”的景象,终究还差了一筹。 至于那“土行”法,更是把旧时的“土遁”比得没了影子。 哪怕只是初学,身子一沉入地,便如鱼入了水,土石不但不阻,反成助力。 地下方向分明,遁行轻捷,竟比在地上还要快上几分,除了耗费法力,几乎无甚滞碍。 每每施展过后,姜义都忍不住生出几分感慨。 自己如今这点微末道行,怕也只是将这两扇神通大门的门扉,将将推开了一道缝儿。 门里的景象,还瞧不真切,可单从这门缝里漏出的些许光景,已是这般神异莫测。 这般无上妙法,当真是……深不见底。 后院里,姜义正忙着他的百鸟朝凤大计,鸡飞鸟鸣,一派热闹。 院中另一头,当家的柳秀莲,却更不曾闲着,日子比姜义还要满当几分。 白日间,除了自家修行,青灯古卷下静坐参读; 隔三差五,还得去学堂,替那些已入门的弟子讲经论道,借此温习学识,也顺带磨炼自身。 到了夜深静处,姜义自也不曾忘了发妻,时常以阴阳二气替她疏理经络,温养神魂。 这般内外兼修,水磨工夫下来,终也积水成渊,水到渠成。 这一日,柳秀莲正在灯下校订一部古籍,纤笔行至半页,忽然一顿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