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三十四章 各取所需-《苟出一个盛唐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为躲避刘知俊以及王审知,倭人不得不避难关东。
    此地虽然不如畿内道富庶,但平原众多,水网发达,极利耕种。
    北有越后山脉东有关东山脉、赤石山脉,后世大名鼎鼎的富士山便在关东山脉的南端。
    而后世倭人定东京于此不是没有道理。
    源经基不同于平良持,自幼生长于宫廷,耳濡目染之下,颇有机谋。
    摄津大战,远远望见唐军威势,便知倭国必亡。
    逃回关东,利用桓武六氏王孙的名义,以及之前累积起来的人望,传檄而定关东。
    四方之倭军、武士汇集旗下,令源经基的实力逐渐丰厚起来。
    但他并没有如平良持一般狂妄,主动去招惹唐军,而是放低姿态,作两手准备。
    一面积极组织防御,招抚难民,依托山脉修建长城,层层防御。
    一面主动向刘知俊投诚,又遣使向长安表明心迹,极尽低调谦卑之能事,自称大唐家奴。
    刚好平良持跳出来,成功吸引了刘知俊的注意力,为他争取了时间。
    他所做的一切没有白费,刘知俊没有理会他。
    关东广袤的平原在接纳大量流民之后,呈现一种百废待兴之势。
    这里已经是倭人最后的国土。
    身为王孙的源经基既有大权在握的踌躇满志,又有国破家亡的悲凉。
    他非常清楚,武力对抗是自寻死路,只有曲线、救国才有一线生机。
    很快,大唐也释放出了善意。
    将会有使者亲自来册封。
    只要不打,终会有一线生机。
    源经基心中的大石落下一半。
    他赌对了,大唐需要他这样的人,而他更需要大唐。
    五月中旬,大唐礼部侍郎冯道的十艘弘舸巨舰莅临横滨港。
    为了增添大唐国威,李晔还令一千亲卫都护卫。
    而当这些大唐健儿穿着银甲、腰挎横刀下船时,倭人敬若神明。
    谈判永远都是根据实力而来,所以注定是不公平的。
    源经基没有任何筹码。
    大唐能灭倭国,就能灭关东。
    只是一个性价比的考虑而已。
    很多苛刻的条件,源经基不得不答应。
    如大唐舰队可以随意停靠关东的任何港口,关东每年向大唐缴纳岁币一百万缗,用以赔偿大唐阵亡将士的家眷,每年还要向辽北输送一万青壮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