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自从您写下圣旨后,宫人们就有暗自站队的倾向。尤其是魏王那边,杜公和狄阁老也有所行动了。” 提前为自己谋划是人之常情,但是连陛下多年的挚友,都迫不及待去接触储君,陛下还是有些失望。 “人之常情,只要不为储君之位动不该有的心思,那都随他们去吧!最近大臣们除了讨论储君,还在忙些什么?” “给家人写信,这几日送出去的信比之前月余还多。信中内容恐怕也跟储君有关。” 陛下是很能站在他人角度上考虑问题的,但在自己问题上就不行了,他现在就觉得这些人是盼着他早日死,换个软弱的会被他们拿捏的人坐他的位置。 “这么着急和家人商议储君一事,我若是没死,他们该多么失望啊!” “怎么会呢!陛下爱民如子,在没有比陛下更好的皇帝了。” “就你们会说好听的话,前朝的大臣若能像你们这般嘴甜就好了。” “我说的都是实话,王爷和皇子们还没学到您的十分之一,他们都需要您继续教导呢!” 谢新语将话题引到皇嗣身上,陛下果然开始分析他的儿子们。 陛下对王爷皇子们的了解其实不多,他们每次见面都走的固定流程,对皇嗣们更多的印象,来源于皇子所的夫子和贴身伺候皇子的人。 有实职的王爷,还可以看他们的政绩,目前所有王爷政绩都不错,就连崇王上任后,也出了一些有利民生的措施。 所以陛下选储君时,将犯过错的秦王和崇王派出,按照年纪想都没想就选择了楚王。 若说陛下真想选的那肯定是魏王和衡山郡王。 陛下是先皇的嫡子,先皇是陛下皇祖父的嫡子,大周朝一直是嫡长子继承制。 陛下最喜欢的,最看重,付出最多感情的儿子肯定是先太子,先太子是周岁后就被立为太子。陛下早就打定主意,让先太子一脉传承他的帝位,可惜是先太子早死,就留下了嫡子衡山郡王。 对于衡山郡王,陛下也是极其喜爱的,只是他在陛下心中只能排第二。先太子故去后,陛下心中的第一人就是魏王。 按照律法无嫡长子就立嫡长孙,陛下私心想让另一个嫡子担任储君。但又觉得对不起衡山郡王,也怕故去先太子责怪他不爱护孙子。 手心手背都是肉,陛下打的主意是,等魏王和衡山郡王长大,谁更有能力谁就继位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