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谢女史说古有采风官一职,专收集各地民谣诗词,编写成诗经。各地民谣既能反应民心,也能引导民心。 贵志和背后散播诗文之人,是想单纯捧出一个才子来,还是想引导民心,谢女史认为必须查个明明白白。” “听说在民间常有商人资助赶考的学子,这也是为了回报。但一个著名诗人能给他回报什么?要捧一个出名的诗人出来,需要多少钱财?”陛下问到。 毓都摇头:“不清楚,但谢女史说大周百姓识字不多,要让一个诗人在百姓中名气,比在乡绅士族中有名气苦难百倍。” “有理。”陛下也想不出,读书人除了做官还有什么好前途。他们京师有许多诗文写得好的著名诗人,这些诗人平日就在各种宴会上写诗助兴,看宴会主人脸色吃饭。 这个贵志自己没家世,又写了那么多批评新政诗文的人,谁会高看他一样,给他个鱼跃龙门的机会,怕收他为门客的人都不会有。 王和令不满毓都误导陛下,本打算离开,再次扑倒陛下桌前。 “陛下,你别听毓统领胡说,贵志出身清白,做的每一件事都清白。” 贵志写的诗文都在,毓都喝着茶并不与王和令争。 陛下念着王和令是新认的女儿,忍着脾气跟王和令说道:“如果你意思是贵志写的那些诗文都出自本心,帮贵志传播诗文的人是出于欣赏的话。那么他们更应该去到百姓中,去体验百姓的生活。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批评朝廷为改善名声所颁出的政令。 这些读书人连百姓穿个彩色的衣物,他们都得说句世风日下,又哪是真心为百姓着想,不过是标新立异出些风头罢了。 益阳,你现在已经是郡主,今后少跟这些人混在一块。别好好的一个孩子,都被他们给带偏了。” “不,陛下,贵志不是你想的那种人。你才是应该多跟江南的读书人待在一块,多聆听他们的想法,而不是跟那些舞女歌姬在一块。” 陛下眼角的笑意也绷不住了,朝堂上的重臣这般直言不讳也罢。王和令一个晚辈,哪来的权利对他说三道四。 “来人啊!送益阳郡主离开。” 第(2/3)页